不日前赴西安公務。返京之前,老友特意打電話囑咐:別的都不要帶,但帶幾份涼皮回來;別家的也都不要,但要岐山搟面皮,須多放椒油和油潑辣子,切記切記。余稽首曰:諾!
但涼皮這東西,只宜現吃,倘拌了作料在內,便過不得夜的。俺在西安民航大廈張軍搟面皮店吃個肚圓,卻為如何將這連汁帶水什物攜回千里之外發起愁來。店家出個主意,說不打緊,與你分而貯之!將面筋、面皮分了幾個袋子,另取罐頭瓶一只,將調味汁水裝了一滿,旋緊,竟取蠟燭熔而封了其口,拍胸脯說:這下斷沒有麻煩了!余感而稱謝,付賬時那漢子卻連連擺手,稱:多大的事,兩份涼皮子而已!托你福讓俺家涼皮進京,這個面子燎得很!余再謝告辭,店主又追到門外,喊一聲:豆芽子到處都是,那個就不奉送了!
回京復命。我友如餓虎撲食,將所有原料倒入一只大盆,胡亂攪拌了兩下,就風卷殘云,須臾掃凈,吃罷一嘴沿紅色,猶不盡興,舔著嘴唇說:怎地才帶了這些許來?還沒嘗出味道來。又突然打了自己一嘴巴,懊惱曰:忘記放豆芽了!
這個東西,北方大街小巷多有賣的,但幾乎全不是那么回事。一是賣的學藝不精,做的面皮軟塌塌讓人連下嘴的力氣都不想有;二是原料不純,單就其中油潑辣子這項就非用陜西桑鎮的不可,既香且艷,竟使外地人常疑那紅色是放了色料,椒油也需陜西當地的“大紅袍”做出來的味道最好;三是食的人不解其味,北方人多是不善吃辣,這涼皮缺了紅油辣子就折扣了一半,竟還有人向涼皮里面放醬油的,也真算是唐突美人也!
以前在陜西行伍,便跟著人學會了吃涼皮,喜歡了吃涼皮。一直認為,大多的賣家,其原料里面是放有嬰粟殼沫子的,否則縱然做的再好吃,也斷到不了讓人吃了上癮的地步。開始還是偶爾吃,后來就基本上每天吃,甚至于冰天雪地之中,在路邊要一個肉夾饃,吃一碗涼皮子。一肚子涼東西進去,頭上卻冒出汗來,天長日久,練得胃口健壯,幾乎可以消化釘子。我常去的那家,是在一個市場的拐角,生意之好,竟是三張桌子坐不下,自己埋頭大嚼的時候,后面就有人立著守候,我每不憚于其眈眈相向,常是吃了一碗再要一碗。喊一句:老板,多放黑多放紅!紅的,油潑辣子是也,黑者,一種魔芋粉做的類似粉帶的東西,粘滑有嚼頭。那時的涼皮,每碗只要十二大毛。
是夏天食品,三九寒天卻有出售,吃者,男食者少,像我這樣執著的男食客不多。女人多,妙齡女人尤多,半老徐娘的女人更多。后來的賣家,在冬天都有了蒸鍋,吃不得涼而又舍不得味的人,可以要求店家加熱食用。但我從來沒試過,既然是涼皮,固然要涼著吃。這年頭,連吃也要敬業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