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寶幫、漢代玉凳、金縷玉衣……不斷挑戰藏友心理底線的收藏品造假事件層出不窮,高潮迭起,新近又爆出的青花熱水瓶更是沖擊常識,貽笑大方。
專家表示,藝術品造假行為古已有之,這是古玩市場的伴生現象,倒也不必大驚小怪,但造假也是件很有技術性的工作,造得好,賣得正,就是仿古藝術品,有其市場價值,也被業內認可,但造得太不專業,除了給坊間添些談資和笑料,毫無價值。
“穿越”藏品雷倒網友
見過青花大罐、青花大碗,但你見過青花熱水瓶嗎?近日,央視“尋寶——走進晉江”節目,一位持寶人的“明代青花熱水瓶”震驚全場,據他介紹,這是鄭和下西洋時在船上裝開水用的。
面對這件“穿越”的藏品,專家一語道出瓶底破綻:“一般來說,沒有把皇帝的帝號寫上去的,而且‘太監’這個詞也是個現代詞匯,種種跡象表明這件東西是現代的?!睂<疫€調侃道:“感謝陶瓷創作者豐富的想象力,如果鄭和泉下有知,肯定會打噴嚏的?!?
網友們也紛紛吐槽:“造假者是在秀智商下限嗎?”“亮瞎了我的鈦合金眼”,“配套的青花瓷熱得快呢?”“期待戰國出土的愛瘋5代青銅器”……更有網友曬出了青花沖鋒槍、青花電視機、被咬一口的青花蘋果等“古代青花”藏品來湊熱鬧。
如此貽笑大方的藝術品造假事件近來層出不窮。今年年初,拍出2.2億天價的“漢代玉凳”,未等專家從專業角度提出質疑,就被網友們憑歷史常識戳穿了畫皮:“漢代人是席地而坐,凳子還沒發明呢!”
另一件令人嘆為觀止的造假事件是“金縷玉衣”案。商人謝根榮找來一堆玉片,請北京中博雅文物鑒定中心鑒定委員會主任牛福忠串成了“金縷玉衣”,牛福忠又請來5位專家為這件“文物”估價24億元人民幣。謝用這一紙估價,騙銀行放出7億貸款,導致銀行損失5.4億元。
藝術品造假有傳承
河南省陶瓷文化研究會會長喬紅濤說,造假古已有之,但依假的程度不同,分為三類:一是臆造,完全憑自己想法,天馬行空來造假,這種比較好辨別;二是有歷史依據,但造假者知識掌握得不夠全面,導致把各個朝代的元素糅合在一起,比如仿唐代的東西用了宋朝的形制,這種仿品需要一定的歷史和專業知識來進行辨認;三就是高仿品,在各個方面都完全按照真品來做,有時候連專家都不一定能看出來。
古時人們制作仿品很少是為牟利,往往是出于個人喜好,仿前朝的精品。宋徽宗時就仿了一批商代青銅器,屬于宮廷訂制,現在這批東西存世量極少,價格也很高。乾隆時期也仿過前朝的玉、瓷器等。
為牟利而大批量仿造藝術品始自晚清、民國,譬如在素面青銅器上后刻銘文以增加其價值。但總的來講,當時的作偽技術與現在相比還比較少,多是依照傳統工藝來,作假的量少得多,東西也有一定價值。